像許多香港人一樣,我是一位在辦公室工作的職業女性,一直堅 持為家人準備均衡的家常飯菜,但自己卻常常吃得很少,甚至不吃晚餐。幾十年來,我始終認為減少卡路里攝入以保持纖瘦就等於健康。我也從未探究運動的重要性,和大多數朋友及同事一樣,過著久坐不動的生活。
然而,當我在57歲被診斷出患有骨質疏鬆症時,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轉變。由於骨骼變脆弱,我經常跌倒並受傷。曾在街上走著,突然摔倒。雙腿佈滿了大片紫色瘀傷,迫使我不斷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骨密度下降為特徵的病症,會導致骨骼變得脆弱且容易骨折。這種病症在更年期後的女性中尤為常見,因為雌激素水平下降會直接影響骨質的流失。此外,遺傳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例如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病史。我也意識到,因為我從小就不喜歡食用乳製品,也沒有食用補健品的習慣,導致自己長期攝取鈣質不足。
確診後,藥物治療(口服藥和注射)是一種選擇,但我對服藥後的副作用感到猶豫,這些副作用包括噁心、胃灼熱和關節疼痛。醫生告訴我,服用這些藥物有可能會導致大腿骨折並損害顎骨。於是,我決心在依賴藥物之前,通過自己的努力逆轉這些狀況。我決定通過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來改善骨質流失的速度,開始多食含鈣、蛋白質和其他必需礦物質的營養食物,並了解到力量訓練 [1] 是增強骨骼肌的重要途徑。

起初,健身房裡的沉重啞鈴、陌生器械和滿身肌肉的健身愛好者讓我感到格格不入。幸運的是,我在那裡遇到了教練Andy。在教練的指導下,我很快發現,如果使用得當,力量訓練可以成為改善身體功能的有效工具。例如,深蹲和硬舉等動作直接針對腿部、臀部和脊椎的骨骼,有助於減緩骨質流失並重建密度。
力量訓練的好處遠不止於此。它可以刺激骨形成細胞,隨著時間增加骨密度,從而有效增強骨骼健康。此外,強壯的肌肉能夠更好地支持骨骼,並改善平衡感,降低跌倒風險。力量訓練還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
我開始為自己設定小目標,並發現自己一個接一個地實現了它們。我注意到自己的肌肉量增加了,平衡感改善了,跌倒的風險也降低了,甚至連姿勢都得到了調整。為了更好地提升整體健康,我還將力量訓練與網球和跑步等有氧運動結合起來。
經過三年的堅持,我成功逆轉了我的骨密度狀況。在沒有使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我的骨密度顯著改善,甚至不再符合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當然,醫療建議至關重要,但要知道,你對自己的健康有比想像中更多的控制權。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顯著影響骨骼健康。我意識到許多朋友,無論男女,都面臨著類似的健康挑戰,並且認為逆轉這些問題為時已晚或太困難。我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改變這種觀念,證明年齡並不是開始力量訓練和改善身體功能的障礙。
我們明白到對於健身房的新手來說,感到焦慮並因此氣餒是很常見的現象。甚至有一個詞「gymtimidation」(健身房恐懼)來描述這種現象。惟從診斷患上骨質疏鬆症(乃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病)至成功逆轉了這病患的惡化,我深刻地體會到,負重運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能夠逆轉骨密度流失並對抗骨質疏鬆症。現在,當家人和朋友對健身表示懷疑時,我會鼓勵他們邁出第一步,並強調堅持和持續性是成功的關鍵。
以下是教練Andy為初學者提供一些實用的健身建議:
- 優先進行核心訓練:從核心運動開始,例如死蟲式 [2]、側平板支撐和平板支撐。穩定的核心能增強所有動作的穩定性。
- 進行複合運動:參與深蹲、硬舉或輔助引體向上等運動,訓練多個肌肉群。
- 選擇適當的重量:初學者應選擇每組能做12到15次的重量,並將每次訓練限制在三至四個動作。在逐漸增加重量之前,務必掌握正確的動作模式。
- 規律訓練:每週訓練三次以保持持續性和進步。
- 解決肌肉不平衡:由於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肌肉不平衡很常見。花額外時間訓練以加強身體較弱的部位。

[註1]:力量訓練(Strength training),又稱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是一種體能鍛煉,常常會加於抵抗誘導肌肉收縮,從而增強力量、無氧耐力和骨骼肌的大小。
[註2]:什麼是「死蟲式」?動作如其名,就是模仿死掉的蟲,背部著地,雙腳屈膝朝向天空延伸,動作溫和不複雜。不過卻對腹肌無力或初學者來說強度很夠了,除了基本動作,死蟲式的強度也會隨著動作變化而提高,所以不論是新手或老手都很適合。
撰文:Jessie Kwong
作者簡介:退休工程師,2024年考獲合資格的健身教練牌,「Why Not Fitness」健身房的共同創辦人。
特此鳴謝作者提供圖片
圖片由Canva提供,特此鳴謝Marid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