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念與放下之間的掙扎

撰文

  相信不少人已看過在香港票房突破億萬佳績的電影《破.地獄》,該片導演兼編劇陳茂賢巧妙地以殯儀業為題,透過喪禮儀式揭示生命無常,並引領觀眾思索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執念與放下。

  故事圍繞婚禮策劃師魏道生(黃子華 飾),他原本為新人締造夢幻婚禮,卻因疫情衝擊而生計告急,被迫轉行成為葬禮經紀人,接手即將退休的明叔(秦沛 飾)所經營的殯葬公司。可是,這份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工作,讓他舉步維艱,尤其面對喃嘸師傅文哥(許冠文 飾)時,兩人因理念相左頻繁交鋒,摩擦不斷。

  然而,當魏道生遇上一位特殊的逝者,文哥出手相助,令他對殯葬行業的看法悄然轉變。其後,他親歷文哥與女兒文玥(衞詩雅 飾)之間的情感糾葛,在一次次的送別中,逐步領悟生死的真諦,也重新審視自己對人生與職業的態度。

而以下這些對白不僅是電影台詞,更是對人生的深刻思考與提醒:

1.「人一出世就在倒數。」

  這句話導出了生命無可避免的有限性。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便開始走向死亡,無論如何努力,時間都在倒數。我們能做的,並非試圖抗拒這個事實,而是珍惜當下,不讓自己白白虛度人生。這也是電影圍繞「放下」的核心概念之一──既然死亡無法避免,與其糾結於終點,不如思考如何活得更有意義。

2.「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已經賺了,何必介懷甚麼時候下車,不如好好欣賞沿途的風景。」

  這句話以人生比喻為一趟旅程,強調珍惜當下的態度。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短(何時「下車」),但能夠選擇如何過活。如果只專注於害怕死亡,或執著於終點,那麼整趟旅程將充滿遺憾。相反地,若能放下對未來的焦慮,專心體驗人生的美好,那即便旅途短暫,也能無憾地離去。

3.「人生就好像一程車,重點不是上車的人可以陪你去到哪個站,而是你們一起欣賞過哪些風景。」

  這句話進一步延伸了「人生是旅程」的比喻。人生中的人來來去去,親人、朋友、愛人可能會陪伴我們一段路,但最終還是可能會分開。因此,重點不在於彼此能走多遠,而是在一起的時間裡,是否曾留下「值得回味」的回憶。這句話鼓勵人們放下對關係「長久」的執著,珍惜當下的相處與共同經歷。

4.「婚禮和喪禮的本質都是一樣,只不過是一場Show。」

  這句話帶有一絲冷峻的現實感,導出了儀式的表面性。無論是婚禮還是喪禮,都是一種社會儀式,主要是為了滿足在世的人們的需求,而非真正影響逝者或婚姻的本質。婚禮的華麗不代表婚姻幸福,喪禮的隆重也無法真正改變死者的去向。因此,這句話隱含了對社會傳統的反思,提醒我們不要過度執著於表面的形式,而應該關注真正的內涵。

5.「在世的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這句話與喪禮的意義相關,導出死亡真正影響的不是逝者,而是仍然活著的人。死者已經離去,他們是否安息或如何被紀念,對於他們而言已無關緊要。相反地,如何讓在世的親友釋懷,如何讓活著的人能夠放下悲傷,才是喪禮真正的意義。這句話再次強調了「放下」的重要性──悼念應該是為了生者,而非僅是儀式上的表達。

6.「不止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破地獄,生人都有好多地獄。」
  這句話是電影核心思想之一。傳統認為超渡是為了讓亡者得以安息,但電影提出了一個更深的觀點──活著的人同樣被困在自己的「地獄」之中,無論是過去的創傷、內疚、仇恨,還是無法釋懷的執念。這些內心的煎熬,就像是現世的地獄,唯有學會放下,才能真正獲得心靈的自由。

7.「眼淚不要滴在先人身上,先人會捨不得離開的。」

  這句話來自民間信仰的觀點,認為過度的哀悼可能會讓亡者牽掛,難以安息。但從心理層面來看,這句話更強調的是「適時放下」的重要性。逝者的離去已成事實,過度沉溺於悲傷,反而會讓自己無法走出陰影。因此,「真正的愛」並非無止境的哀悼,而是帶著對方的祝福繼續前行。

8.「最重要的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這句話導出了人生的核心價值觀。我們無法控制外界對我們的評價,但能夠確保自己問心無愧。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最終的標準不在於社會的認可,而是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誠實地面對內心,是否曾努力活出真正有價值的人生。這句話回應了電影的主題──與其執著於過去的錯誤或外界的眼光,不如選擇放下,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

學會放下、懂得寬恕與釋懷

  《破.地獄》是一部以生死為題的電影,深刻描繪人在「執念」與「放下」之間的內心掙扎。影片情節緊湊,人物刻畫真摯動人,更以貼近現實的視角,傳遞令人深思的信息。

  親愛的朋友,您是否仍執著於那些無法改變的過去?是否仍困在自己一手築起的「地獄」之中?其實,邁向一段滿載喜樂與釋放的新生命旅程,不只是為逝者舉行儀式,更是為活著的自己,學會放下、懂得寬恕與釋懷。

撰文:張傳恩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