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怯場到自信,一位母親與女兒的辯論成長記

撰文

凌晨5點的抉擇

  2016年夏天的一個清晨,女兒推開我的房門,聲音裡帶著哭腔。「媽媽,我頭好痛……今天不能去比賽了。」窗外天色剛亮,而我的心情卻瞬間跌入谷底──這一天不僅是她人生中第一場正式的辯論賽,更是我創辦的溫哥華辯論學院(VDA)與UBC辯論社合作舉辦的首屆夏令營錦標賽。作為組織者,我需要協調數十個孩子參賽;身為母親,此刻更需要理解眼前這個緊張到身體不舒服的小辯手。

  幾天前,當我問她是否緊張時,她還揚起笑臉說「I am so excited!」。此刻才明白,那只不過是個孩子掩飾焦慮的本能反應。看著她蒼白的臉色,我壓下內心的焦灼,和丈夫Michael、婆婆展開了一場「溫柔攻堅戰」:沒有訓斥,只有共感;不讓步於退縮,但允許循序漸進。「妳先吃片止痛藥,路上如果還難受就不比了」──這個折中方案終於讓她在2個小時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狀態下冷靜下來,同意了!

顫抖的雙腿與綻放的星光

  比賽現場出現了戲劇性轉變:止痛藥或許起了作用,但更關鍵的是同儕效應──當融入團隊氛圍後,那個「頭痛欲裂」的女孩竟完整參與了整場賽事。一天結束後的回程車上,她小聲地坦白:「媽媽,我辯論中坐在那裡,腿一直在抖。」而我看到的,是一個戰勝自我的勇士:「可妳每一輪的發言都精準有力,這就是成長。」

  這場「首秀」成為她辯論生涯的轉捩點。此後兩年間,她陸續征戰史丹佛、哈佛等國際賽事,為VDA捧回首個哈佛64強、史丹佛16強,創下學院最佳首次戰績。如今已經大學畢業的她仍常說:「辯論重塑了我的人生。」

內向孩子的破繭密碼

  這個故事最值得分享的,是它對「性格決定論」的打破。許多家長認為辯論是外向者的專利,但真實情況恰恰相反:

‧緊張≠不適合:正如女兒所說,「辯論開始前總是害怕得很,可一旦開始,大腦根本沒空緊張」──這種「沉浸式專注」恰恰能治癒過度思慮。

‧傾聽者優勢:內向孩子往往更擅於捕捉對方邏輯漏洞,而辯論就是賦予孩子結構化表達的武器。

‧知識孵化器:從國際政治到哲學倫理,備賽過程無形中建構了跨學科知識網絡,這種積累在大學申請和職場中都會帶給孩子門絕對的優勢。

教育的溫柔邊界

回顧這段經歷,我總結出三個關鍵點:

‧同理心先於說教:當孩子出現壓力反應時,否定情緒只會加劇壓力。

‧設定「可退出的挑戰」:『試試看,不行就停』可以緩衝並降低心理防線。

‧強化過程而非結果:比起輸贏,更應讚賞「帶痛上場」的勇氣。

  下一期,我會跟大家繼續分享關於辯論的知識:辯論風格和辯論模式。讓我們跟孩子們一起,一點點去了解辯論,熱愛辯論,和我們的孩子一起探討辯論,受益於辯論!教育不是一場速成賽,而是一次次「顫抖卻堅定」的破繭過程──正如那個夏天,一個女孩用發抖的雙腿,邁出了改變人生的第一步。

圖片由Canva提供,特此鳴謝alessandrobiascioli

撰文:Vicky Zhao(溫哥華辯論學院聯合創始人)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