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申: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這並不知道列治文市政府正在討論有關設立安全注射屋的事宜。所以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要藉此進行政治宣洩,只是希望以這本刊物的出版目的:為新移民和剛抵埗人士提供社區資訊來作為寫作的目的。
無論是新移民、剛抵埗人士,甚至是老華僑,對加拿大,特別是溫哥華,有一點是相當不慣和不認同的,就是加拿大政府的毒品政策,尤其是有兒女的家庭,對這個政策相當反感。但反對之先,我們要了解加拿大,特別是溫哥華市的毒品政策是如何出現。
大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濫藥問題漸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再加上當時很多癮君子對愛滋病的傳播方法認識不足,共用針筒的問題日益嚴重。最終令到溫哥華成為全球愛滋病帶菌者人數比例最高的地方,曾經有超過 1% 的溫哥華市總人口是愛滋病帶菌者(註1)。所以當時溫哥華市的市長歐文(Philip Owen)提出「四柱方案」(Four Pillars Approach)來嘗試解決毒品問題。當中的「四柱」就是:
1. 防止(Prevention)
2. 執法(Enforcement)
3. 治療(Treatment)
4. 減少傷害(Harm Reduction)
在減少傷害方面,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就是在溫哥華市東端建立毒品安全注射屋(Insite)。這個安全注射屋成立於2003年,至今已經超過20年。一直以來政府都大肆宣傳這個安全注射屋如何大大降低因吸食毒品而死亡的人數。但BC省因濫藥死亡的人數卻逐年遞增,由2008年有183人死亡到現在每年有超過2500人(2024)。平均每日有差不多7個人因吸毒而死亡(註2)。這個數字比謀殺、交通意外及自殺所加起來的總死亡人數還要多(“Illicit drug deaths in B.C. higher than homicides, car crashes, suicide combined”)
另一研究指出,在溫哥華市東端安全注射屋附近居住了超過5000名吸毒者,另有數以千計人士在這個社區內每日進行毒品交易及其他非法活動。這個研究報告是建基於2015年的數據,相信現在的情況比當時更差(註3)。
吸毒的成因
相信大家都知道有很多種原因令到人嘗試吸毒:
1. 朋輩影響
2. 逃避現況
3. 精神及健康問題
4. 情緒問題
5. 尋求刺激
6. 錯誤資訊:認為毒品是安全的
7. 媒體渲染
8. 其他
再加上執法不嚴,毒品價格非常低,連一個飯盒的價錢都不如。這樣廉價變相鼓勵更多人吸食毒品。最終毒品問題並沒有如之前的想法般可以控制,相反現時的毒品政策更令情況惡化。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和應付?
作為一個在社區內幫助吸毒人士離開毒癮的「行內人」,我並不認為現有政策對濫藥問題能夠起很大的作用,因為現時的政策偏重於「減少傷害」,而忽略另外的三條「柱」,即預防、執法和治療。所以情況正如我們所見的是每況愈下。
再者,我相信從政者並不明白吸毒人士的心態:若沒有足夠的原因要他們戒除毒癮,他們並不會主動的去戒除。所以有人鼓吹派發安全毒品來減少死亡個案,這個方法只會令吸毒人士越來越多,更沒有誘因幫助他們去戒除毒癮。其實若真的需要戒毒,身體上其實只需要一至兩天就可以戒除毒癮,但真正的問題不是身體上,而是在「心癮」。這個「心癮」就是令這班吸毒者一再沉溺的最重要原因。若果你要一位吸毒多年的吸毒者立即戒除毒癮,在身體上是可以的。但心靈上卻沒有辦法馬上做到。劉民和牧師──一位在基督教界內對吸毒人士提供相當多幫助的牧者曾經這樣分享:其實到今天他已經離開了毒品超過四十年,但他還是在戒毒當中,因為這個「心癮」是最難解除的。稍有不慎就會重新跌入網羅,所以他還是需要其他人去鼓勵和幫助他。同一時間,若你想幫助吸毒人士戒除毒癮,即是要從他身上拿走一樣東西(即是「毒」),你就必須要將一樣新的東西加入他的身上來填補這個空位。有人會用不停的工作、找尋人生方向等等來填補這個空位,但這個空位並不能夠滿足心靈的需要,最終還是需要信仰來填補這個心靈的空位。
若遇到吸毒問題應如何處理
以下是一些戒毒組織的資訊,希望鼓勵大家尋求幫助:
戒毒組織
Wagner Hills:(604) 856-9432
加拿大突破宣道:604-910-3228
加拿大晨曦會:(437) 808-3480
其他社區組織
BC Nursing Line: 8-1-1
Narcotics Anonymous Canada: https://www.vascna.ca/
Last Door: 1-855-910-5942
Richmond Addiction Services: 604-270-9220
各區的醫院等等
【註】
註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62822/
註2:http://www.bccdc.ca/PublishingImages/opioid-overdose-emergency-snapshot.pdf
註3:https://dash.harvard.edu/bitstream/handle/1/16386592/InSite%20Paper.pdf
撰文:盧健恒